佛山电台顺德广播FM90.1《医家有嘢讲》 年6月13日(周一)14:30-15:00(首播) 年6月14日(周二)06:00-06:30(重播) 主持:碧云 主题:婴幼儿的早期教育 嘉宾:顺德妇幼保健院儿童保健科副主任医师农雪艳 节目内容(农雪艳供稿) 一、什么是早期教育? 早期教育指的是在学前期对孩子身体、智能、个性、品德和行为习惯进行培养,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基础。人们通常认为,3岁以前的孩子什么也不懂,只要让孩子吃饱、穿暖就行,根本不需要教育,所以,父母们大多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老人,殊不知,在不知不觉中失去教育的关键期。 二、早期教育的意义 一提到早期教育,大家可能会担心,一个人的一生漫长,有没有必要在0-6岁就进行教育,这么小的孩子能学吗?关于这些问题有专家已做调查与研究。 1.脑发育水平 脑科学研究发现:1岁幼儿的脑重量(即脑物质重量)已经接近成人脑重量的60%,6岁幼儿的脑重量是成人的80%。这些数字表明:幼儿本身已经具备了接受早期教育的物质基础,2~6岁幼儿入园接受科学的早期教育是完全可行的。 2.智力发展情况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经过20年对名婴幼儿进行追踪调查发现:人的智能开发呈递减趋势。如果把17岁定为人的智能开发的最高值,那么,0-17岁的智能是这样分布的:0-4岁开发了50%,5-8岁开发30%,剩下的20%是在9-17岁完成的。 3.关键期理论 提出关键期理论的是奥地利生物学家劳伦滋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奖 小鸭认母的关键期是在出生后0-7小时,在这段时间小鸭能认鸭妈妈,如果出生7小时以后,才把小鸭和鸭妈妈放在一起,小鸭永远不认鸭妈妈。 老鼠挖洞的关键期是在出生后1个月,如果剥夺了挖洞的条件,比方说把它放在泥地板上或用笼子吊起来养,1个月后再把它放到泥地上,它永远不会挖洞。(俗话说龙生龙,凤生凤,老鼠天生会打洞) 对此最有力的例证是狼孩的故事:根据一些科学家的统计,迄今为止世界上共发现了30余个野生孩子,其中5个是熊抚育大的,两个是豹养的,14个是狼带大的,结果如何?比如四肢着地走路,白天睡觉晚上精神,不会说话,到晚上就象狼一下嚎叫,为什么这样?是因为从小与狼在一起,他只会学狼会的东西!那么孩子是怎么学会走路的呢?同样是孩子,都有人类,都有着人类的大脑,为什么我们的孩子都会,而狼孩不会呢?很简单,因为婴儿天天看着我们因为婴儿天天看着我们走路,这样到他身体长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他就去模仿你!就这么简单。还有,比如说话也是一样,婴儿天天听我们说话,听电视的声音,听录音机里的声间,慢慢的他就会说话了。 在科学家系统的训练下,3岁的狼孩仅用半年时间就能与人进行正常的语言沟通,而8岁的狼孩直到14岁共6年的时间才学会几句简单的对话。 在现实的生活中,有的孩子学会讲话特别晚,有的孩子学会走路特别迟,有的孩子很大了还不会正确使用筷子、、、、、多数是因为这些孩子错过了某种机能发展的关键期。 在研究中得出:在动物(包括人类)某种机能获得是有关键期的,如果该机能在关键期受得适当的刺激和训练,就能轻松而高效地获得,相反,如果错过关键期,则该机能会退化或者封闭,以后即使花再多的时间与精力也难以开发。 关键期理论是早期教育的重要依据,它的发现使21世纪人类的学习产生巨大的改变。 脑科学的研究已作证明:婴幼儿时期是人身体、智能、个性、品德和行为习惯发展的关键期,是开发大脑潜能的最佳阶段。此时必需给予科学教育,才能为以后的成才奠基,更有专家断言,21世纪教育的制高点不在小学、中学、大学而在学前教育 三、遵循早教基本原则 1、越早越好。 孩子越小大脑的可塑性就越大,学习的欲望也越强。 2、为孩子创设优良的学习环境。 1)父母树立好榜样。 努力给婴儿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让婴儿从这个良好的环境中去学习一切优良的东西,注意一定要良好的环境,婴儿没有分辩能力,他是全盘的吸收,好的坏的他也学,所以做家长的要注意了,你们想要孩子的行为好,那么首先你就要做到,你想要孩子坐有坐样,站有站样你也要做到,言语举止都是孩子学习的一面镜子。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婴儿最初的东西都是从父母那学会的,所以你的孩子如果长大学坏了,你首先要反省的是你自已!而不是去责备孩子。 2)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 俗话说,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习惯养成对人一生的为人处世、成家立业、幸福成功有紧密关系。少成若天性,习惯成自然。从小培养幼儿良好的习惯,良好的生活习惯(自己事情自己做、早睡早起、爱清洁讲卫生等)行为习惯(见人有礼、有爱心会分享、互让互帮、遵守集体规则)学习习惯(学习兴趣高、主动学习)总之现在教为了以后不教,关心教育的家长,千万不可轻忽。 3、玩中学、养育中学。 4、要用宝宝喜欢的方式来早教。 5、早教最重要的是爱、陪伴和鼓励。 四、早教误解 1、误解之一教育对象的误解。早期教育不只是对婴幼儿的教育,更是对父母与养育者的教育。父母与养育者不提升自己的教育水平与心理素质,很容易将早教导向更大的误区。 2、误解之二教育目的的误解。我们在调研中发现,70.5%的家长以为早教就是提前学习英语、识字与数学。结果,我国小学生的厌学情绪呈低龄化,厌学率年年增高。北京某小学的调查表明,小学一小年级的厌学率两年内上升了7个百分点。厌学者大都过早接受知识教育,而且往往采取灌输式的方法。早期教育是身体、情感、智力、人格、精神全面成长的教育,开发智力是应该的,但学知识还不是它的目标。 3、误解之三教育内容的误解。目的的失足必须导致学习内容的偏失。有些家长让孩子很早就学写识,读英语,学画画,学钢琴。但你看看周围那些过年学习十八般武艺的孩子,长大了有几个学有所成了?反而不少孩子一看到钢琴就想离开。过于紧张的幼儿早期教育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目的,还会阻碍孩子其他技能的发展。虽然还不能确切知道各种知识信息是怎样进入儿童大脑的,但是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当儿童心情不愉快时,记忆的大门是不可能打开的。父母花一个小时的时间用提示卡片来教孩子,假如孩子感到焦急不安,那么这一小时里他就什么也没有学到。 4、误解之四教育方式的误解。中国人长期习惯了灌输式教育,80后父母们自己是被灌过来的,也无形中接受了这些模式,虽然他们反对灌输,但又做不到不灌输。对话,互动,这才是早教的本质。但我们接触的博士父母也习惯于对孩子进行灌输。并不说不能灌,而是不能都灌。 5、过分溺爱 有时候,父母的精心呵护反而会“伤”了宝宝。 正确做法:家长应该放开手,让宝宝自己收拾玩具,自己吃饭,摔倒后让宝宝自己爬起来,这样才能使宝宝更快乐,更有成就感。采取正确科学的早教方法,家长就能让孩子更快更好的成长,避免走一些弯路。 6、早教等同于学习 孩子1岁以内学认字,3岁以内学外语。会识字、会背诗只是简单的记忆模仿,并不代表孩子真正的智力和能力。0至3岁的孩子正处于情绪情感和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因此,早教的重点是把握好语言、智能、体能、感官等七个幼儿身心发展的顺序和规律,采取鼓励性学习,创造快乐环境,开发其本身已有的潜能。开发体能、想像力、社交能力的娱乐课;帮助记忆、提高语言能力的音乐课;提高想像力和体能的艺术课比单纯的学习和机械记忆更适合这个阶段的孩子。 五、如何对婴儿进行早期教育 专家指出:学习有两种效果。一种是显性,如知识、技能等,这种效果犹如砍柴。一种是隐性的,如兴趣、方法、机能发展等,这种效果犹如磨刀。盆景教学把注意力过分集中在砍柴上,是雕出来,急功见效。事实上,早期教育更注重怎样磨刀俗话说得好磨刀不误砍柴功激发学习兴趣、方法与机能发展更为重要。 一般认为早期教育从儿童出生时即可进行。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教育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如周岁以内的儿童以感官功能训练、动作训练、语言发声训练和亲子交往为主;周岁至3岁儿童除上述训练外,还应加入感知动作思维,连贯性动作与活动,语言、玩伴交往及个性形成等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1、大运动 0~2个月:俯卧抬头。胎龄满40周开始俯卧练习,吃奶前1小时,空腹觉醒时,俯卧位用语言和玩具引导小儿抬头。每次训练10分钟,每日训练4~6次。母子面对面训练法。小儿俯卧于母亲身上,母亲可与小儿对话鼓励小儿抬头。侧卧对称性姿势。使小儿侧卧于床上,双上肢及双手保持在躯干的正中位,此姿势可控制异常性非对称性姿势及异常性的伸肌紧张。3~4月:俯卧抬头训练:继续让小儿进行俯卧位抬头训练。翻身:用玩具诱导小儿翻身,帮助小儿翻身时可一手握住小儿的手,另一手在其肩部轻轻地向对侧翻身,每日至少练习7~8次。平衡训练:将小儿仰卧位放置在被单上,两位家长分别抓住被单两头进行左右摇荡。每日2~4次。手口协调性训练:仰卧位,让小儿两手抓双足放至口,练习手口眼协调性动作。抓握训练:将玩具放在中线的位置,诱发小儿的上肢向前伸出、手指分开进行抓握。每日进行7~8次。5~6月:坐位训练:小儿双下肢分开、躯干前倾,双上肢前方支撑坐,也可练习靠坐。每日练习5~6次,每次10分钟。俯爬。家长可在其前方用玩具逗引,后方抵住小儿足底帮助向前移动。每次5~10分钟,每日练习7~8次。主动抓握训练:小儿坐位,将玩具放在身体前远近不同的位置,让小儿练习从远近、高低不同的地方够取玩具。每日练习5~6次。每次10分钟。7~8月:手膝位爬:用手膝位支撑的姿势进行爬行训练。要求每日爬50~米。拾取动作训练。立位扶小儿的双膝防止膝屈曲,在小儿前面放上玩具,让其练习弯腰拾取。弯腰的幅度从高到低。从易到难。此动作每日练习2~4次,每次10~30个。9~12月:扶站、蹲起、独站和独行练习。 2、精细动作 婴儿期手的动作发展至关重要。宝宝的小手比嘴先”说话”,手是他认识世界的重要器官,能表达出极其微妙的心理变化。手的动作熟能生巧,在相当程度上促进了宝宝智能的发展。 精细动作有2个特点: 1.精细动作不是单纯的手部运动,它还包括视觉和动作的协调,包括靠近物品、抓住物品或者拿到东西把它丢掉,运转手腕、双手协调等动作。 2.精细动作受练习的影响,假如孩子练习不够,他的精细动作发展可能会落后,而且视觉能力、注意力也会影响精细动作的发展。那么,妈妈该怎样训练宝宝的小手呢? 0~3个月:打开宝宝的小拳头,由于天生的抓握反射,新生儿的小手总是紧紧握着的。到第2个月的时候,宝宝的手掌开始松开。 你该这么做:在洗澡、喂奶和游戏的时候,轻轻地抚摸、掰开宝宝的拳头,给宝宝的手指做按摩:轻轻地一根一根地打开,再一根一根地合拢,轻柔地抚摩。还可以训练他的小手张开握住你的食指,抽出来再放进去,如此重复几次。 3~4个月:鼓励宝宝频频”出拳”,第3个月起,自己的手成了宝宝最好的玩具,他时不时把自己的拳头和手指举到眼前凝视,或是送到嘴巴里舔一舔。第4个月,宝宝的手掌会主动放开,他开始学习抓握东西了。你该这么做:准备一些简单的玩具,诱导宝宝伸手去拿,刺激他养成”见到东西就伸手”的进取精神,练习手眼协调,触碰、抓拿东西。 5~6个月:训练宝宝准确抓握 宝宝眼和手的动作已基本协调,能随意抓取周围的东西,虽然还不是手指的动作,但毕竟是大拇指和其他四指分开来抓。能换手拿物,握玩具主动摇动和敲打。你该这么做:训练宝宝有目的地抓取桌上的玩具,并摇晃、敲打;准备一些有弹性的橡皮玩具让宝宝随意抓捏;喂水时,训练宝宝双手扶握奶瓶;有意识地让宝宝把玩具或其他物品传递给你。 7~8个月:宝宝练练指尖取物 宝宝的小手更加能干,他会拍手、摇手,熟练地换手拿物,喜欢不厌其烦地用手里的玩具敲打桌面,还能双手同时拿两件东西。会把手里的玩具丢在地上。在抓握技巧上,他已经初步掌握了人手的抓握特点,拇指能与其他四指相对,像把小钳子似的,并学会用指尖取物。你该这么做:经常做手指游戏,如把瓶盖扣到瓶子上,或把纸盒打开;教宝宝学会撕纸、滚球、拍手、招手、握手以及用手指取小糖球等动作。 9~10个月:发挥手指尖上的智慧 宝宝会用拇指和食指捏取小物品,尤其喜欢将小的颗粒放入瓶子里,倒出,再放入。宝宝还学会用手势代替语言,当问及”妈妈在哪儿”一类问题时,他不仅会用眼睛看,而且还会用手去指。这时的宝宝更加淘气,并且学会了开抽屉,常常扰得你”家无宁日”。 你该这么做:加强看护,防止宝宝将纽扣和一些豆类物品塞进鼻子或耳朵里;让宝宝两只手各拿一块积木,学习两只手对敲;引导宝宝学习剥糖纸;给宝宝一个拆装简单的玩具,让他不断拆装。 11~12个月:装入、取出,不亦乐乎 临近”结业”,宝宝的两只手活动自如。他能同时做不同的动作,如一只手拿存钱罐,另一只手把硬币放进去。其指尖的灵巧程度也进一步提高,能把盒盖打开,喜欢将手指伸人瓶子里探险,会用笔到处乱画。 你该这么做:让宝宝练习用玩具勺子在小碗内盛起小球等物品;训练宝宝把各种小东西放入容器中,再取出来;训练宝宝搭积木、用蜡笔涂鸦”作画”、翻图画书等。 3、认知4、语言5、社交 六、我院开展的早期教育项目: 1、对象:0~1岁半。 2、上课形式:一对一、一对多、大课程,都需要家长参与。 3、平时周末都有课程。 4、特色:老师具有儿童心理学、儿童保健学、儿童教育学背景,对于小婴儿的早教更专业。 七、常见的家长关于早期教育的困惑: 1、父母平时上班,孩子由老人家带,老人家又不配合给孩子做早教,如何破? 2、我不是专业人士,上网查关于早教众说纷纭,我该听谁的? 3、孩子三个月大,只知道饿了哭,饱了睡,我该什么时间给她做早教? 4、听说早期阅读培养孩子以后的阅读习惯以及语言发展特别好,我宝宝3个月大了,可以进行早期阅读了吗? 5、我宝宝10个月大了,坐不稳,不会爬,体检医生说需要做早期训练,但是家里老人说孩子始终会走的,晚一点不怕,我该怎么办? 节目预告??6月14、15日(周二、三)白癜风在什么医院好北京市治疗白癜风专科医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