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期讲到了如何区分寒战和热性惊厥。本期就来讲讲让家长们谈之色变、见之惊慌的热性惊厥。 上期链接:寒战vs惊厥,不知怎么区分? 发病的危险因素热性惊厥是儿童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病症之一,是惊厥的最常见病因。5岁以下的发病率可达3—5%。 为什么会发生热性惊厥?可能和脑发育未成熟、发热时大脑容易出现异常放电相关。哪些人容易发生热性惊厥?在医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危险因素,符合这些因素的人群,发病的概率就比别人要高。热性惊厥具有年龄依赖性,多见于6个月至5岁的儿童,除了年龄以外,常见的危险因素还包括高热、病毒感染、近期接种疫苗以及热性惊厥家族史[1]。 诊断热性惊厥诊断标准如下[1][2]: 1.惊厥伴发热,通常在热程第1天内发作 2.发病年龄多见6个月至5岁(国外资料为3个月至6岁) 3.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可导致惊厥的病因 4.既往没有“无热惊厥”病史 符合以上标准,就能诊断为热性惊厥。但是第三条往往需要结合脑电图、腰椎穿刺、血生化电解质等检查排除。由于多数的热性惊厥属于良性惊厥,特别是首次发病的,临床医生会根据患儿的发作形式、持续时间、醒后状态以及神经系统体格检查等作出初步判断,来决定哪些检查需要做或不需要做。 热性惊厥的分型根据发作形式,热性惊厥可分为单纯型和复杂型。 热性惊厥的终极状态——惊厥持续状态(FSE),一般不作为患者教育内容,本文就不做介绍了。 那么 重 点 来 了 家长们对上面的内容可能不太感兴趣,毕竟诊断那是医生的事。接下来就是家长们最关心的问题了。 1.如果“抽”过,以后发热还会再“抽”吗? 这个就涉及到复发风险的评估,可以参照以下标准评估复发风险。 首次发作年龄小于1岁的复发率可达到50-60%,而首发年龄越大,复发率越低 危险因素 1.首发年龄小(小于18月龄) 2.发作前发热时间短(小于1小时) 3.一级亲属中有热性惊厥史 4.低热时出现发作 满足以上四条,复发率大于70%;只满足1条,复发率则降低至20% 2.孩子“抽”过,以后会变成癫痫吗? 大部分的单纯型热性惊厥远期预后良好,发展成为癫痫的概率仅为1%-1.5%。复杂型热性惊厥发展成为癫痫的概率则较高,可达4%-15%。 热性惊厥继发癫痫的危险因素包括:神经系统发育异常、一级亲属有特发性或遗传性癫痫病史、复杂型热性惊厥。无上述任何危险因素的患儿,日后患癫痫的可能性为0.9%;而符合的危险因素越多,日后患癫痫的可能性则越大。 3.孩子“抽”过,以后会变傻吗? 大家还记得本文前面提到的关于热性惊厥的诊断吗?要诊断热性惊厥,需要排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或其他可导致惊厥的病因,既往没有“无热惊厥”病史。如果是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先天神经发育异常等疾病引起的惊厥发作,或者严重的惊厥持续状态,日后在智力、运动等方面的发育可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这些影响大多来源于原发病本身,而不是“惊厥”。而绝大多数的热性惊厥预后良好,很少出现神经功能或智力障碍、行为异常等,日后的智力、运动等能力的发育几乎不受影响。 4.热性惊厥可以预防吗? 对于首次发作的热性惊厥,很多家长心中都会有这样的想法:如果早点吃退烧药,也许惊厥就不会发作。理想很美好,但现实却很残酷。服用退热剂,并不能阻止热性惊厥的发作,在引起惊厥的发热早期,退热药并不能阻止体温继续上升,也不能改变惊厥发作的温度阈值。也就是说,如果惊厥注定要发生,谁也阻止不了。 对于再次发作的热性惊厥,可以考虑在发热期间短期使用抗癫痫药物如苯巴比妥,但是也有国外指南指出,对于首次发作或多次发作的单纯型热性惊厥,并不推荐使用抗癫痫药物预防惊厥发作,医生给出这样的治疗往往是为了减轻家长的焦虑,此时应当给予家长适当的宣教。 5.如果孩子在家中出现热性惊厥,该如何处理? 很多家长其实很希望在孩子发作的第一时间能做点什么,但事实上,家长能做的很有限,并且没有必要,例如强行撬开已经咬紧的牙关、强行制动正在抽动的手脚,这些操作不仅不能缓解症状,还可能伤害到孩子。 如果发现孩子发生抽搐,应当: 让孩子侧卧,这样可避免惊厥发作时一些胃内容物或口腔内异物误吸入气道; 不要尝试撬开已经咬紧的牙齿或往孩子嘴里塞入任何东西; 不要尝试强行抑制孩子的抽动; 可以尝试按压人中穴; 家长应当保持冷静,记录发作时间,如果条件允许,可在发作停止后立刻测量体温,并且及时送医或拨打。 简单粗暴地说,就是“让孩子侧卧,看着孩子发作,其他啥也不做”,及时送医或拨打。 如果孩子出现在同一次病程中出现反复抽搐,或者抽搐不止,精神萎靡,或头痛呕吐等,就要警惕,可能不是热性惊厥,需要尽早送医,让医生判断是否其他严重的疾病导致惊厥。 供稿:医院儿科医师倪晓良 资料来源: 1.UpToDate临床顾问:热性惊厥的临床特征及评估 2.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热性惊厥诊断治疗与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儿科杂志,,54(10). 本文图片来源网络 欢迎中科刘云涛影响力什么是白癜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