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想教育宝宝独立自主,却又感觉在中国这个环境下有点拧巴,怎么说了,比如说我们想给孩子灌输“断奶”思想,长大了要靠自己,发展独立意识。但作为父母的我们又在啃老,需要父母那辈帮我们带娃。今天看的书里有点启发,分享下。 关于独立意识 东西方社会里,关于小朋友的本质普遍认识是不同的,在西方,宝妈们认为她们的任务就是帮助有着高度依赖性的小朋友在成长过程中获得独立,因而从小就培养身体和心理独立的意识。她们会鼓励小朋友自己探索新的领域。而日本普遍认为要使用各种教养手段,培养小朋友尽可能地把自己与其他社会成员联系起来。 在亲子游戏中,拿汽车玩具来说,西方母亲会说:“这是汽车,看到了吗?喜欢吗?汽车有漂亮的轮子。”日本母亲会说:“来来,这是汽车,我把汽车给你,你再把他给我,谢谢。”对日本母亲而言,教孩子物体的名字和属性意义不大,重要的是教会礼貌用语的文化习俗。西方的母亲目的在于使小朋友的注意力集中到玩具上。 如此不同的态度自然导致儿童性格发展的不同结果。举例来说,日本儿童最初会非常依赖父母,在与父母分离时候情绪会很低落。 美国的母亲在被问及她们的孩子时通常更倾向于谈论她们的认知能力:有悟性、聪明、有想象力等词汇会经常出现,另外描述她们的独立和自立的表达也经常被使用,如“能够做出选择”、“可以独自玩耍”、甚至“叛逆的”或者“反抗的”。而非洲母亲则侧重于孩子的服从和对自己有帮助:“心肠好”,“待人有礼貌”、“让人放心”、“诚实”等词汇经常出现在他们对孩子的描述中。很显然两者有着不同的价值观。 这些差别放在具体的社会经济环境中会更容易理解。在西方竞争环境中,“超过别人”是很重要的:从小儿童就被教育把自己摆在和别人竞争的位置上并努力获得表扬和奖励。而在非洲贫困的乡村里,与他人合作则不可或缺;个人无法成就很多,重要的是为集体利益贡献的能力。 关于害羞 在西方,外向的性格基本被认为是优点,而害羞则被认为是社会交往能力差,是不为人所称道。在东方国家,人们对待害羞的态度则完全不同:害羞更为人们所肯定,过分自信的外向表现被看做是攻击性强的,小朋友从小被教育要克制和沉默。因为在东方,集体主义倾向大于个人主义倾向,要求儿童顺从长辈,害羞也就成为有助于维持社会秩序的性格特征因而受到鼓励,而西方这一特征不符合崇尚自信独立的社会习俗。认识到这一点就不难理解为何东方害羞的儿童要远远多于西方。 读鲁道夫.谢弗的《儿童心理学》 -END- 你可能还对以下文章感兴趣: 什么时候与宝宝分床睡,如何与宝宝分床睡? 宝宝早点用杯子喝奶,好处多 拉勾上吊一百年不许变,为啥宝宝老变呢? 看完这组数据,就知道应该怎么帮助宝宝了 你可能还感兴趣的团子妈辅食: 美炸了的彩蔬手工面 牛肉洋葱泥,美味又营养 不得不爱的花式手工馒头 南瓜饼の两种吃法 牛油果蓝莓大果粒 三文鱼藕泥 自制芝麻酱宝宝补钙大王 长按白癜风最好医院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